來源:中國紡織報  記者  馬瑞

2026年,《中國紡織報》社將迎來創刊40周年。40載風雨兼程,《中國紡織報》始終與中國紡織行業攜手同行,見證了其在改革開放浪潮中砥礪奮進、走向世界、由大變強的光輝征程。

值此之際,本報特別推出“砥礪40年,講述中國紡織故事”系列報道。我們將聚焦行業領軍企業,重溫與《中國紡織報》一同成長的企業故事,憶往昔崢嶸,展未來宏圖。



在中國制造業從傳統生產走向自主創新、從本土經營邁步全球布局的浪潮中,紅豆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紅豆集團”)68年的歷程,恰似一部濃縮的中國紡織業進化史。從瀕臨倒閉的鄉鎮針織廠,到橫跨紡織、輪胎、生物制藥的跨國集團;從依賴人工的勞動密集型生產,到建成行業首個5G智能工廠、樹立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標桿園區,這家企業的每一次轉身,都踩準了時代的脈搏,也為中國實體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。

破局:“三自六化”轉型助力跨越


周宏江

紅豆集團副總裁、首席營銷官周宏江


“1987年,整個行業都在拼成本、拼勞動力,一件針織內衣利潤只有幾毛錢,再這么下去,工廠遲早要倒閉。”紅豆集團副總裁、首席營銷官周宏江至今記得,當時紅豆集團的前身——“港下針織廠”深陷困境。作為典型的鄉鎮企業,企業既無大學生分配指標,又缺乏現代管理體系,生產的產品同質化嚴重,只能在低價競爭的紅海里掙扎,年銷售額不足千萬元。而如今已擔任紅豆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局主席的周海江,當年帶領企業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。

“周海江辭去河海大學教職下海,這事在當時的社會太震驚了。”周宏江回憶,他帶來的不只是10余名高校畢業生加盟的“人才效應”,更重要的是一套顛覆傳統的變革思路。針對“產品無特色、品牌無溢價、管理無體系”的三大痛點,周海江推動工廠率先推行“四制聯動”:以母子公司制厘清權責,以效益承包制激活動力,以內部市場制優化資源,以股份合作制凝聚人心。這套制度創新迅速見效,工廠銷售額從1987年的1000萬元躍升至1991年的上億元,實現了從“生存危機”到“規模擴張”的第一次跨越。

進入21世紀,中國紡織業面臨“兩頭在外”的新困境:原材料依賴進口,市場受制于海外品牌,本土企業大多淪為“代工廠”。“周海江當時就說,企業不能再陷在‘低價陷阱’里,要從做產品轉向做品牌、做標準。”周宏江說,正是基于這一判斷,紅豆集團提出“三自六化”戰略——布局自主品牌、自主創新、自主資本,推進高端化、國際化、綠色化、數智化、在線化、規范化。

在自主品牌建設上,紅豆集團確立“國貨”定位,跳出低價競爭,推出了高端男裝系列并憑借品質贏得市場;自主創新方面,周海江牽頭聯合蘭精莫代爾等全球供應商研發新型面料,推出的0感舒適襯衫累計熱銷超200萬件,成了“科技+舒適”的國民單品;自主資本運作上,2001年“紅豆股份”成功在A股上市,為產業升級注入了關鍵的資本活水。


微信圖片_2025-11-05_162759_483


數智化是這場轉型的核心抓手。2020年,紅豆集團聯合中國聯通建成服裝行業首個5G智能工廠。“車間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:3D量體倉30秒能獲取人體192個數據,AI系統自動匹配版型,AGV機器人穿梭運面料,自動裁床精度達0.1毫米,使工廠人均效率整體提升20%,單耗成本下降10%,生產效率提高32%,降低在制品30%,縮短交期40%,大幅提升紅豆男裝市場競爭力。”周宏江感慨,更具行業意義的是紅豆運用互聯網技術整合傳統產業,打造國內首個紡織服裝工業互聯網平臺——“紅豆—紡織服裝工業互聯網平臺”——它打通了從設計、生產到銷售的全數據鏈,過去傳統工廠不敢接的10件起訂小訂單,如今7天就能交付。這套系統后來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列為“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”,至今仍被長三角數十家服裝企業借鑒,推動整個行業從“大規模制造”向“大規模定制”轉型。

立標:打造行業綠色發展范本

“周海江常說,紡織業從染料到面料,每個環節都和環境息息相關,綠色轉型不是選擇題,是生存題。”在周宏江的敘述中,早在2008年,周海江就帶領紅豆集團成為全國首家全面執行CSC9000T(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)的企業,彼時不少同行還認為“環保是成本負擔”,但紅豆集團已經開始布局可持續發展。

2021年,紅豆發布《紅豆股份碳達峰碳中和宣言》,成為行業內首個公開承諾“雙碳”目標的企業。“周海江牽頭建立了覆蓋原料采購、生產能耗、物流運輸的全鏈路碳足跡核算體系,我們還出口了中國首批碳中和服裝。”周宏江介紹,為了帶動整個產業鏈減排,紅豆股份還牽頭成立“長三角碳中和服裝供應鏈聯盟”,從引導供應商使用太陽能發電,到推動包裝材料循環利用。


微信圖片_2025-11-05_162806_405


“周海江一直強調,企業的責任不只是賺錢,還要和社會價值同頻共振。”周宏江說,“紅豆集團一直注重黨建,我們的一大重要成果,就是通過多年實踐首創了‘黨的建設+現代企業制度+社會責任’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,正是這一理念的落地。”在這套制度下,紅豆集團建立“黨員責任崗”“黨員創新項目”機制,同時,紅豆集團在脫貧攻堅、鄉村振興等領域主動擔當。2012年,這套制度實踐獲中組部向全國發文推廣,2019年又入選中組部編寫的黨建案例叢書,成了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“紅豆范本”。

出海:樹立全球產業鏈話語權

2006年,紅豆集團積極響應國家“走出去”號召,來到柬埔寨西港特區投資建設。“2007年,周海江個人在西港特區的投資協議上簽了‘個人無限責任’——這意味著,要是特區建不起來,他要以全部身家還債。”周宏江至今記得當時的場景,彼時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(以下簡稱“西港特區”),還是一片高低落差70米的荒灘,沒路、沒水、沒電、沒網。“但周海江說,國家鼓勵企業‘走出去’,不能只做貿易、搞代工,要為中國企業出海樹立新標桿。”周宏江回憶,就這樣,周海江帶著團隊開啟了“第二次創業”。

建設初期的困難遠超想象:柬埔寨雨季長達半年,工地常被洪水淹沒,團隊就頂著暴雨搶工期;當地缺乏產業工人,周海江便牽頭建培訓學校,手把手教當地人操作縫紉設備;為解決基礎設施難題,企業自籌資金修熱電廠、污水處理廠等,甚至鋪了一條從特區到港口的專用公路。經過10多年的深耕,西港特區從荒灘變成了“柬埔寨的工業新城”。

周宏江給出一組數據:截至2024年,西港特區累計引入來自中國、歐美、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的企業(機構)209家企業,涵蓋紡織、電子、機械等領域,創造3.2萬個就業崗位;2024年全區進出口總額達40.78億美元,占柬埔寨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7.45%,成了該國發展最快、影響最大的經濟特區,還被譽為“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”。

更關鍵的是,周海江開創了中國民企“產業鏈出海”的新模式。如今,在周海江的規劃下,紅豆集團的全球布局還在加速。除西港特區外,紅豆集團還在越南、孟加拉國建了生產基地;跨境電商方面,通過亞馬遜、速賣通等平臺推動紅豆品牌出海。

目前,紅豆服裝外貿已與150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,產品遠銷歐美、日本、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“這讓中國紡織業在全球價值鏈里的話語權,實實在在提升了”。

微信圖片_2025-11-05_162813_451

“從無錫港下的小廠房,到遍布全球的產業網絡,紅豆集團幾十年來的發展,是周海江帶領我們一步步闖出來的。”周宏江感慨,如今周海江又在布局AI智能穿搭、可降解服裝、生物制藥等新領域。正如周海江常說的那樣:“中國企業的路從不是一帆風順,但只要堅持聽黨話、跟黨走,堅持自立自強,就一定能在全球競爭中交出更好的答卷。”


 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06cEHIudQcx6WC0sg6J15w